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適時補充益生菌 對寶寶的五大好處
 

益生菌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細菌,它可以促進體內菌群平衡,從而讓身體更健康。父母應該適當地給寶寶補充益生菌,以增強寶寶身體的抵 抗力,特別是有下面這些情況的寶寶更應該補充益生菌。

1、服用抗生素時需要補充。抗生素不能識別有害菌和有益菌,所以它殺死“敵人”的時候往往把有益菌也殺死了。這時候或者過後補點益 生菌,都會對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
2、消化不良、牛奶不適應證、急慢性腹瀉、大便乾燥及吸收功能不好引起營養不良時,都可以給寶寶補充益生菌。

3、剖官產和非母乳喂養的寶寶不能從媽媽那兒得到足夠的益生菌源,可能會出現體質弱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乾燥等現象,也應該適量補充益 生菌。
  
4、對於免疫力低下或者需要增強免疫力的特殊時刻,補充益生 菌能夠有備無患。
  
5、帶寶寶出行或旅遊時帶點益生菌類產品,如果寶寶腸胃不舒服,服用後能夠有效緩解。

 

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辛苦工作一整天,下班後,你最喜歡用大餐來犒賞自己嗎?小心這是影響健康的不良飲食習慣。現代人工作壓力大、作息不正常,又經常食用燒烤、紅肉等食物。長時間下來,易造成腸胃負擔,使腸胃功能出現異常,使大腸癌前兆的瘜肉發生機率提高。

現代人現代人三餐外食機會高,長時間飲食不正常的情況下,易使腸胃功能出現異常,成為大腸癌的高風險群。
瘜肉好發年輕化 30歲以上拉警報

為了解現代人腸胃道健康的狀況,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一項「追捕瘜肉小子」活動調查,調查結果發現,3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瘜肉篩檢後,有高達5成發現瘜肉。而40到49歲之民眾,更有6成以上發現有瘜肉。透過此調查數據,可以看出台灣民眾的瘜肉發生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,國人的腸胃道健康普遍亮紅燈。

針對國人瘜肉發生率逐漸年輕化的問題,賴基銘醫師表示,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原因非常多,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來自於國人飲食西化,長期喜歡吃燒烤、紅肉等食物有關。加上工作壓力、長期作息不規律等因素,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內出現問題,使腸道菌數大量減少,影響腸胃道健康,增加瘜肉好發的機會。

防癌這樣做 補充益生菌

至於要如何預防大腸癌找上門,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,除了加入瘜肉篩檢的行列,要遠離大腸癌,最重要的還是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,遵守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,多蔬少肉,減少紅肉,如:牛、羊、豬的攝取比例,增加蔬果攝取率;讓體內減少毒素累積的機會。

另外,賴怡君營養師也提到,民眾也可以透過飲用獲得健康認證的優酪乳的方式,利用優酪乳中豐富活菌,直接從外補充益生菌進入腸道,讓腸胃道好菌維持良好的平衡,並使運作更加順暢,也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發生的機率。

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日常生活中,很多孩子會喊自己肚子疼,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腹痛?孩子經常腹痛,家長應該怎麼辦?

腸系膜淋巴結炎

  腸系膜淋巴結炎又名咽喉病毒伴腸系膜及腹膜後淋巴結炎。是與感冒相關的一種腹痛,往往表現為臍周陣發性疼痛,但壓痛點不固定。腸系膜淋巴結炎大多數可以自然康復,但是反復發作卻是它的一大特點。腸系膜淋巴結炎是跟病毒感染相關的,如果確診本病,在急性發作期還是要考慮抗炎和支持治療。

  腸痙攣

  這是孩子反复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,往往跟受涼或飲食不當(攝入較多生冷、油膩、高熱量的食物)有關,引起腸壁肌肉痙攣,一般疼痛呈陣發性,喜揉按,喝熱水或局部熱敷可以緩解。

  胃炎

  由於孩子對疼痛的定位模糊,加之不能正確的描述病情,所以當孩子向家長傾訴腹痛時,很多家長會以為是胃腸功能紊亂或受涼,隨意給孩子吃益生菌等,但等腹痛加劇,帶到醫院檢查的時候卻發現是劍突下的壓痛,詢問病史,家人中有患胃病者。

 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,總認為小孩子是不會得胃病的,其實,近年來的臨床數據顯示,有將近半數反复腹痛的孩子存在慢性胃炎,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反复腹痛,發生在餐後或空腹時,也可發生在夜間或沒有時間規律。

  有的家人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,可以通過共同進餐傳染給孩子,嚴重的可導致孩子發生潰瘍,當過食生冷、油膩、煎炸等食品的時候,還有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。

  過敏

  如果孩子是過敏體質,當他接觸過敏物時,過敏反應會累及消化系統,胃腸道黏膜可以出現充血、水腫、潰瘍等改變,孩子出現持續腹痛。

  功能性腹痛

  有些孩子,反复腹痛,家長帶他做了很多檢查,也沒有查出什麼毛病;用了很多藥,效果都不好。醫生給了“功能性腹痛”的結論。

  功能性腹痛的患兒主要在晨起、早飯前、吃飯時出現腹痛,很少有在夜間痛醒的,發作頻率不定,但能自行緩解,發作時可伴有嘔吐、心悸、頭痛、出汗等症狀,平時可能存在便秘、食慾不振等表現。

  這種腹痛往往存在身、心兩方面的因素,心理因素則通常是因為學習壓力大、家庭不和諧等。

  現在還有些家長認為,孩子肚子痛,可能有蛔蟲,需要大蟲。謝靜副主任表示:其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衛生條件的改善,寄生蟲發病率越來越低。

  首先,患寄生蟲病的人非常少,大便中含蟲卵的機率非常低,其次,即使大便中含蟲卵,但因為人們的衛生習慣良好,很少會再有以往那種隨地大便的情況,因此,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到蟲卵的機會很少,被感染的機會就更少。

  現在,飯前便後洗手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的習慣,即使接觸了蟲卵,也會被洗乾淨,同時寄生蟲卵不會在體內自動生成,因此寄生蟲病患病的機會就越來越少。

  所以,不是腹痛的孩子都要使用打蟲藥。不過,家長們也很關心孩子是不是要常規打蟲呢?謝靜副主任認為預防性打蟲的必要性不大,因為臨床常用的打蟲藥如:阿苯達唑(腸蟲清)、甲苯噠唑等都有一定的副作用,如果孩子除了腹部疼痛以外,還有食慾不佳、生長減慢、消瘦、經常訴肛門周圍瘙癢,甚至大便中出現蟲體或者蟲卵可以用驅蟲藥治療。

  那麼,孩子經常腹痛,家長應該怎麼辦?謝靜副主任表示,家長們要提醒孩子做到以下幾點:

  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:三餐定時定量,不挑食,不吃垃圾食品,不吃過於生冷的食物,不要吃得過飽;

  ②養成良好的大便習慣:每天定時排便,保持大便通暢;

  ③適當運動;

  ④重視對孩子情感上的關心和引導。

  謝靜副主任介紹說;孩子腹痛表現為臍周陣發隱痛,可將鹽約100克炒熱,然後用紗布包好,將新鮮桔子皮放在肚臍上,再將鹽包放到桔子皮上進行熱敷,可以緩解疼痛。

  謝靜副主任特別提醒:孩子如果是急性腹痛,或者疼痛持續、劇烈,或者反复腹痛不愈,都應當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明確腹痛的原因。

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益生菌種類

 1、腹瀉

  不論細菌、病毒、原蟲引起的感染性腹瀉,還是非感染性腹瀉,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,補充益生菌可以恢復腸道菌群平衡。對於乳糖不耐受引發的腹瀉,可以同時補充益生菌和乳糖酶。

 2、便秘

  寶寶便秘時大便乾燥,排便困難,補充益生菌可以增加腸蠕動,對便秘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,對於長期便秘的寶寶,益生菌配合乳果糖服用,可以對大便有明顯改善。

 3、消化不良

  小寶寶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,胃腸道消化功能較弱,易出現消化不良表現,益生菌可促進消化。

 4、反复感染鵝口瘡

  引起鵝口瘡的原因是白色念珠菌(一種黴菌),白色念珠菌不僅侵犯口腔,還會侵犯整個消化道引起腹瀉,益生菌對鵝口瘡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。

 5、反复濕疹

  寶寶反复濕疹的主要原因是過敏,益生菌雖然不能從根本上除去過敏原因,但是能輔助治療過敏。

 6、服用抗生素

  抗生素會殺死身體裡的有益菌和有害菌,服用抗生素期間,適當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恢復菌群平衡。

 7、腸脹氣、腸絞痛

  腸脹氣、腸絞痛都是寶寶胃腸發育不成熟的表現,順時針按摩腹部,俯臥位都可以緩解腹部不適,服用益生菌和西甲矽油也會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。

 8、剖腹產兒、早產兒、低體重兒、非母乳餵養兒

  這些孩子一般免疫力低,補充益生菌可以提高腸道免疫功能,進而刺激全身免疫功能。

益生菌 種類

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暑假要到了,很多家長們都規劃好了假期,準備一家老小來個團聚親子遊。專家提醒,假期出遊,除了要預先做遊玩路線規劃,同等重要的是事先做好一份“健康攻略”,重點在於旅途中的疾病預防。

夏季親子出遊健康防病攻略

  專家建議,帶2歲以上孩子應以一兩天短途出行為宜;3歲以上,方可嘗試出省遊,且不宜極端氣候地區,以保護兒童體溫調節能力。探險一類的線路建議不要帶年幼孩子去,旅途應以吃好、休息好為原則。

 1、防腹瀉:備好口服補液鹽

  腹瀉被醫生稱為旅遊時最常見的胃腸健康問題,約30%的旅遊者會/曾發生腹瀉。究其原因,旅行疲勞、精神緊張,飲食不當、氣候變化等導致機體抗病能力下降,人體容易受到某些腸道病菌感染。要表現為腹瀉、水樣便,可伴有腹痛、噁心、嘔吐等,嚴重者可出現脫水症狀。

  專家指出,首先不建議讓孩子隨性隨意多吃旅行地的土特產食品,尤其是口味比較重或者刺激性比較大的,孩子腸胃功能較弱,容易受不了;其次,建議家長出發前,為孩子準備些益生菌以及保護胃腸粘膜的胃散;第三,旅行中假如孩子腹瀉,最重要是口服補液鹽,每包衝500毫升水,每拉一次肚子都要進行補液,以防脫水。

  2、防中暑:不要讓孩子渴了才喝水

  中暑是暑假旅行第二要防疾病,皆因夏季本就氣溫高,人體出汗多,水分流失過多而導致抵抗力下降,再加上旅行者總愛多玩少休息,當氣溫高、濕度大、風速弱,旅行者一旦暴晒過久、體質稍弱、水鹽供給不足,就可能中暑,在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尤易發生。

  專家提醒,氣溫達到35℃以上時,孩子不要進行戶外活動,尤其是劇烈運動;旅行中要鼓勵孩子多喝水,不要渴了才喝;根據氣溫環境變化給孩子合理增減衣服,太陽較曬時就要讓孩子戴上遮陽帽。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疲勞、精神渙散、大汗淋漓、口乾等症狀,說明可能出現輕度中暑,應及時帶孩子到通風處或陰涼處休息,塗清涼油、喝水,一般都可緩解過來。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噁心嘔吐、體溫升高、面紅甚至昏迷驚厥等表現,應送醫院及時救治。

3、防曬傷:最好是適當塗防曬

山與海都是親子遊玩的最愛目的地。不過,在這些地方遊玩,臉部、頸部、手臂和下肢暴露部位的皮膚便會產生日曬斑甚至曬傷。最常見的症狀為皮膚表面出現腫塊、蕁麻疹、水皰或者紅斑,輕者二日左右可愈,重者一周後才能痊癒。

  皮膚科專家認為,最好的防曬方法是物理防曬:如上午10時~下午3時不出門、避開日光最毒辣的時候,戴帽子、戴墨鏡、打遮陽傘、穿長衣長褲。專家提醒,防曬品對皮膚的保護越大,但同時也越妨礙皮膚的正常呼吸,有可能導致過敏,出遊前選擇防護夠用的產品就好,一旦發生曬傷,可適當使用阿司匹林等止痛劑,冷水浴或冷敷也有助於減輕傷口處的疼痛。

  

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